10个有效提升教育写作的好方法 | 微周刊
余秋雨先生说:“一个不被挖掘、不被表述的灵魂是深刻不了、开阔不了的。”对于教师而言,我们的灵魂同样需要通过表述来重组,写作便是走向卓越的奠基石。
如果你仅有忙碌前行的脚步,却让灵感和思想遗憾地悄悄溜走,那么,从现在开始,学会记录下身边靓丽的风景,也学会发现教育的美好和自己的美好吧!下面的文字将介绍10个有效提升教育写作的好方法给你!纯纯干货!
先做看似与“写”无关的工作
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同样我们也可以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个人的阅读史也决定着他的写作水平。有着什么程度的阅读,才会有什么程度的写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阅读比写作更重要。因为写作是教师自身经验的外显,是教师对外输出自己的智慧,于教师自身理念的更新、素养的提升作用有限。而阅读,则是教师对于他人经验的吸收和积累,是教师将他人的好的理念与经验加以内化的重要方式。教师理念的更新、素养的提升,更依赖于阅读这种形式。
学会积累,养成写随笔的习惯
一线教师的优势就是工作生活在校园,天天和学生打交道,天天要备课、上课,处理发生的矛盾,理顺和学生的关系,随时都可能有新的发现,有触动自己思想、震撼自己心灵的人和事,有一刹那的思想火花,那么请随时记录,储存到你的资料库里。以后说不定就会取出来使用,发挥它的作用。
材料多了,不是每个都能写成好文章,那么就要进行分析整理,去粗取精。看看哪些东西有值得挖掘的主题,有值得拓展的深度,是不是有特点、亮点、闪光点,进行科学的选择,以备下一步的使用。
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就需要有不同的语言方式去对应。比如,教育叙事,有故事有情节,就得用稍微生动、立体感强的语言去表达;教育随笔,要事实清楚,观点鲜明,角度新颖,语言可以生动,也可以平实;教育论文,一般而言,论点明确、论据有力,文字平实、表达清晰就可以了。思想本身就很有力量,不需要华丽的包装。
做好下苦功夫的准备
写作是件苦差事,安于现状,舍不得下苦功夫潜心研究是攻克不了这道难关的。谁都不是不经努力就能写出好作品来的,下苦功夫虽不是成功的惟一条件,但却是作品成功的先决条件。写作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作者的自信心,它会产生一种势不可挡的内驱力。谈起内驱力,不难想起,当今职称评定时,发表文章的分数占一定的比例,它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由此而激发出写作热情的作者为数不少,充分挖潜和利用这一动因可以将其转化成健康的写作行为,培养健康的写作心理,形成良好的写作心态。
借助适当的工具
写作,不是一件勉强的,或是机械逻辑的线性式增长,而是在坚持每天积累一点点后,才有可能“下笔如有神”的。这当中,是要借助于某些工具的,这工具,在今天最好莫过于写博客,发微博了,当然,现在也流行老师开个人微信公众号。
看到了什么自己以往没有看到的,想到了什么别人没有想到的,掏出手机,或者打开电脑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有一天突然开了窍,整个人不管是思维也好,心量也好,表达也好,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想大问题,写小事情
教师写作真正的价值是作为思维的载体出现的,即“怎么认识就怎么写”,文乎一点,就是“无识则无文”。化用一下广为流传的钱理群先生的八个字就是绝妙的途径了:“想大问题,写小事情”。
“想大问题”,就是要在教育常态下审视教育的常识和教育的价值取向就前文所说的“一线”和“批判”一样,如果我们总是对所谓的“常识”保持足够的审慎态度,和批判的精神来思考的话,就有可能从个人教育史的教育来客观的看待所谓常识。
“写小事情”,其实就是古人所说的“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即从身边末微的地方写起,从力所能及的地方开始,从熟悉的事情入手。对教师而言,这所谓的“小事情”,自然是自己每天的所行所思和所见所闻了。一堂课上发现的一点火花,日常教育生活中的点滴感悟……
故事应该完整,尽可能保持有价值的细节
有的老师在写教育故事的时候,往往虎头蛇尾,或者结构不全,一定要尽量保持故事本身的曲折性。需要提炼,需要集中,需要详略得当,但是,千万不要把有价值的细节丢掉。
当然,如何详如何略,这是最考验一个人的文字功力之处,说起容易做起难。但我们应该尽量尽可能保持现场情景,特别是原汁原味的有价值的细节。忠于每一天的教育现场——真实的人物、故事、细节、环境、气氛、成功、挫折等等,同时也忠于每一天的教育感悟——真诚的反思、剖析、体味、感动、喜悦、困惑、焦虑等等。
不要用过多的夸张和抒情,千万不要虚构,即使是细节的虚构也不应该,应该忠实于生活本身,要相信有意义的故事本身就胜过任何人为的“编剧”。切不可让“理论分析”冲淡了故事;可以写出当时的心理活动,但一定要是当时的真实想法,不要以写作时的认识取代当时的思想,当然结合实例讲最好。
发掘“活”的因素
陶行知先生把教育分为死的教育、 不死不活的教育与活的教育,教育写作就应发掘这些“活”的因素,用最具改革活力的前沿视角,思考目前已具有活力的教育,才能在文章中探寻教育的活性因子,提高教育写作的鲜活度。
除发掘教育本身的活性因素外,写作中的“活化”还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思想的鲜活,文章中涌动的思想具有前沿性和引领价值, 是作者在生动的实践中发自内心的呼喊,而不是长篇累牍地东拼西凑;
二是案例的鲜活, 文中列举的案例是目前正在发生的, 案例中的细节或冲突是老师们目前感到的最大困惑;
三是策略的鲜活,即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是老师们从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既不是凭空的乌托邦式的构建,也不是某一理论的逻辑推演;
四是语言的鲜活,即用生动、形象、流畅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陈述教育现象,表达自己观点。
思考与行动互动
反思教育生活,就是对自己每天在教育生活中说的、做的、想的点点滴滴,扪心自问。并且,把行动的过程与思考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如果仅仅是一“想”而已,那么实践与思考将如同过眼云烟。记录课堂,反思言行,在记录与反思之中,多一份理性,不随波逐流。
纪实,就是真实地记录我的原生态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当时的想法,记录时不加工、不修饰,做了什么,就写下什么;想了什么,就写下什么。因为不担心“他人的目光”,所以我在教学手记中真实地暴露自己,或者说,是将自己潜在的想法都外化成文字,往往不求系统、全面、深刻、正确,而是凭借直觉、第一想法,有时简短得也就一句话。反思,有话言长,无话语短。
关注交流,提升“写”的兴趣
对有些人来说,写作是比较枯燥的事情。对于没有养成写作习惯的教师来说,更可能是一种折磨。所以,在开始引领教师写作时,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化解这种枯燥感。而教师相互之间的交流,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交流什么?除了切磋遣词造句,更需要交流文章表达的视角。比如对教师在文中所叙述的问题、表达的观点、体现的理念进行合理评价。这样的评价,就是对提供作品的教师最好的回报。而这种及时、真切的交流,也一定会让这些试水教育写作的教师收获更多的成就感与愉悦感,写作兴趣也会相应提高。
“写”的三个阶段
最初开始写作的时候,抱着一种“守株待兔”的心态等待写作契机出现,如果发生了一些值得思考、有点写作价值的事情,会欣喜若狂地把它记下来,并进行简单的意义判断,我们暂且归结为问题化写作。
一段时间后,你就可以去尝试专题化的写作了。专题写作就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对某一个教育问题进行“专题化”的反思性写作。可以是对某一现象持续的、追问式的“刨根问底”,也可以是对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的紧抓不放的追踪描述。专题写作的着力点未必要大,它与问题化写作的最大区别在于“深度”。问题化写作基本倾向于点的突破,对某一个问题点反思之后写作也就随之结束。专题化写作会针对一个教育研究的点,进行深入、持续、全面的实践与思考,是一个把点拉长、变宽形成通道的过程。
无论是着力于一点的问题化写作,还是沿着一条线深挖的专题化写作,这个时候的“写“还是占着很大的分量,属于“我写我心”的阶段。而主题化写作需要开阔的教育视野和浓厚的理论基础,所以这个时候的写作往往与主题阅读相关联。这个时候,你可以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领域,开始系统的相关阅读,从中确定自己的写作框架。
【原创不易,认可价值,动手指点赞并转发,就是最好的支持与肯定。如需转载,请务必后台留言联系授权!】
责任编辑 | 杨元飞
班主任育人方略及带班艺术
“星教师”创新主题巡讲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报名